網誌存檔
2018-07-27

甚麼是「肌少症」?

  骨骼肌是依附在骨骼上的肌肉,透過骨骼肌的收縮及放鬆,我們的身體才能活動。「肌少症」是指肌肉量及力度持續減少,繼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,甚至影響自理能力。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的骨骼肌於40歲後便會開始以每十年流失3-8%。「肌少症」常見於長者,在65歲後,大腿肌肉力量更以每十年減少15%的速度下降。香港一項本地研究指出,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別為男性73.6%,女性67.7%。這是由於長者身體製造蛋白質的功能下降、賀爾蒙的轉變、慢性病的影響、營養不足及缺少運動。因此我們必須了解「肌少症」的病徵和延緩方法,控制骨骼肌之質和量的下降,減少其造成之不良影響。

 

「肌少症」有甚麼病徵及影響?

  肌少症的患者四肢無力,手握力下降,例如無力將毛巾扭乾、不能提起一袋米、需要借助扶手撐起全身以離開座位。而且活動能力上,患者的行動亦變得遲緩,走路比正常的長者慢一倍,例如過馬路到已轉紅燈才過到一半。他們更會失去耐力,走幾步便要休息,尤其是行樓梯。另外,由於肌肉量減少,患者的體重會突然變輕,在沒有刻意減重下,半年內減輕5%。亦因如此,患者會反覆跌倒,例如一年連續跌到兩次或以上。若果發現家中長者出現以上徵狀,就有可能患上早期的「肌少症」。而罹患「肌少症」的長者因為骨骼肌之質和量下降,他們容易四肢無力、平衡變差、步態不穩,增加跌倒風險。如果患者本來已經患上骨質疏鬆,加上肌少症,他們跌到後甚至會骨折。

 

如何延緩「肌少症」?

  雖然目前沒有能有效治療「肌少症」的藥物,但其實只要配合均衡飲食去增加肌肉,及持續運動去鍛鍊肌肉,便能延緩「肌少症」的惡化。

 

進食均衡營養增肌肉

  有些長者因為咀嚼及吞嚥困難、食慾欠佳、消化能力減弱,或是因為不同慢性疾病而需要戒口,令營養的攝取量低於建議標準,影響肌肉健康。因此肌少症患者更應攝取適量營養,並平均分佈於三餐之中,才能維持肌肉的質量。

1. 攝取適量熱量蛋白質及維他命D

  要達到營養均衡,長者應該攝取足夠熱量,並且要增加蛋白質的比例。一般60歲長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運動量,每日進食大約1,700-1,950卡的熱量。如果我們攝取的熱量不足,蛋白質便會分解以釋放能量供應身體所需,然而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,因此熱量不足會造成營養不良以及肌肉量減少。

  另外,根據食物安全中心建議,成年人應依體重每天每公斤攝取0.83克的蛋白質。例如體重60公斤,每天可吃約50克的蛋白質,當中應包含30克植物性蛋白質,即半磚硬豆腐和少量黃豆,以及20克動物性蛋白質,例如一份手掌大小的三文魚,便足夠一日所需。

  同時,我們應適量曬太陽,增加皮膚製造維他命D,亦可透過進食魚類及菇類吸收維他命D,有助調節蛋白質及肌肉,幫助肌肉細胞增生。

2. 平均分佈三餐的蛋白質攝取量

  集中於某一餐攝取太多蛋白質會對腎臟造成負擔。我們可於一日三餐,每餐進食15-20克蛋白質。例如我們可以在早餐吃兩隻雞蛋和一杯牛奶,午餐吃一份四季豆、兩隻雞中翼和一杯豆漿,晚餐吃一份豆角炒瘦肉,這樣就能攝取一日所需的蛋白質。另外,魚類、白豆腐、扁豆或其他豆類製品都含有較高蛋白質。

 

運動健體鍊肌肉

  適量運動能夠維持肌肉的強度和質量,避免肌肉萎縮。長者可根據個人體能,並按照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指示,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及制訂安全的訓練計劃,包括帶氧運動、重量及阻力訓練。

1. 進行帶氧運動

  帶氧運動能夠加強心肺功能外,還能增強關節的靈活性、肌肉的力量和彈性,有助鍛練肌肉,強化平衡感,提高活動能力,防止長者跌倒受傷,如:舞蹈、急步行和游泳等運動。

2. 參與重量及阻力訓練

  重量及阻力訓練皆有助鍛練肌肉。例如:提舉重物、舉啞鈴、使用彈力帶和機械器材等訓練,不單可以增加肌肉量及強度,還可以促進蛋白質吸收。

 

總結

    我們要觀察自己及留意身邊的長者,若出現肌少症的徵狀,應該盡快接受評估。雖然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,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採取積極行動來預防。即使患上「肌少症」,只要配合適當的飲食和運動,就能減低其帶來的影響,維持良好生活質素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

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(2017)。《營養素的定義及功用》。網址 https://www.cfs.gov.hk/tc_chi/nutrient/nutrient.php

吳蔓君(2015)。《肌少症簡介》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,30卷4期,103-107頁。

康健雜誌(2017)。《5大徵兆,爸媽可能已罹患「肌少症」》。網址 http://m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5755

DerSarkissian, C. (2016). Sarcopenia with Aging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webmd.com/healthy-aging/guide/sarcopenia-with-aging#1

Ho, A. W., Lee, M. M., Chan, E. W., Ng, H. M., Lee, C. W., Ng, W. S., & Wong, S. H. (2016). Prevalence of pre-sarcopenia and sarcopenia in Hong Kong Chinese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different factors.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, 22(1), 23-9.

MaryAnn, D. P. (2017). Sarcopenia: What You Need to Know. Retrieved from 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318501.php